记者历时半年跟踪调查沪苏两地15家生物医药企业,对比分析2018-2025年临床试验数据转移路径,记录上海张江药谷与苏州BioBAY如何打破行政壁垒,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生态链。


(科技首席记者 陈立)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,科望医药的玻璃幕墙上倒映着上海中心大厦的轮廓。这家企业的研发总部在上海张江,中试基地在苏州,临床中心在杭州——这正是长三角科创走廊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布局。

---

上篇:政策破壁的"化学反应"

长三角药品监管创新:
■ 临床试验批件互认节省6-8个月
■ 建立22个跨区域联合实验室
■ 仪器设备共享率提升至67%
阿拉爱上海
"我们不是简单的地理连接",张江集团负责人展示着实时更新的长三角科学家数据库。但在采访中,某CRO企业透露仍面临"上海职称在苏州不算数"的尴尬。

---

中篇:人才流动的"量子态"

人才调研发现:
• 45%研发人员每周跨城通勤
上海娱乐 • "周末科学家"现象普遍
• 两地社保衔接仍存障碍

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王磊的日程表显示:周一在上海交大授课,周三在苏州工厂督产。这种"分裂式"工作状态催生了高铁上的移动办公室文化。

---

下篇:资本穿行的"高速路"

爱上海419 投融资数据追踪:
✓ 上海风投在苏投资项目年增38%
✓ 共建天使基金规模达50亿元
✓ 技术作价入股案例突破200起

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,记者目睹了一场特别的"三地路演"——上海投资人、苏州技术团队和嘉兴生产基地通过全息投影实时对接。这种"虚拟集聚"正在重构区域创新生态。

(为保护商业机密,部分数据已做模糊化处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