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历时半年走访上海12个历史风貌区,记录城市更新中的"上海智慧"


爱上海
(本报首席城市记者 周明)清晨7:00,永康里的老茶客们端着搪瓷杯走进改造后的社区会客厅;上午10:30,衡复风貌馆的AR导览系统正为游客还原1920年代法租界街景;下午4:00,张园的石库门建筑群内,年轻设计师们在新入驻的工作室讨论方案;晚上9:15,田子坊的弄堂画廊正在举办数字艺术展——这些时空交叠的画面,构成了上海城市更新的独特风景线。

《上海市城市更新年度报告》显示:2025年上半年,全市完成历史建筑修缮保护38.7万平方米,新增文化创意空间12.3万平方米,历史风貌区内居民满意度达91.2%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·奥托内评价:"上海为全球特大城市的历史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。"

记者调查发现上海城市更新呈现三大特色:首先是"修旧如旧"的工匠精神,外滩建筑群保护工程采用传统工艺材料达83种;其次是"功能活化"的创新思维,老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入驻率达95%;最重要的是"社区共治"的参与机制,愚园路改造项目收集居民建议1278条。典型案例包括:新天地模式输出至东京、伦敦;上生·新所成为网红打卡与社区生活融合典范;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带获评世界建筑遗产。

更新效益体现在三个维度:1)文化价值,64条"永不拓宽的马路"完整保留历史肌理;2)经济价值,历史风貌区年产值达3870亿元;3)社会价值,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达98%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指出:"上海的城市更新正在创造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最大公约数。"

随着《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》深入实施,三大趋势日益凸显:1)2027年前完成中心城区成片旧改;2)建立历史建筑"一幢一册"数字档案;3)培育10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更新案例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预测:"到2030年,上海将建成全球城市更新的标杆城市。"(全文约3850字)
爱上海最新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