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深入探访上海多个特色社区,记录这座超大型城市如何通过精细化治理和创意设计,将"15分钟生活圈"升级为兼具功能性与人文关怀的"品质生活圈"。


(首席记者 陈墨)在长宁区"生境花园"里,退休教师周阿姨正给新栽种的香草浇水。这个由垃圾中转站改造的社区花园,如今是居民们的"第二客厅"。"以前倒垃圾要捏着鼻子跑,"她修剪着迷迭香,"现在孙子放学都要先来这玩会儿。"

这种"化腐朽为神奇"的改造正在全市铺开。市规划局2025年数据显示,上海已完成632个"15分钟社区生活圈"升级项目,居民满意度达92.7%。最具代表性的是徐汇区"梧桐树下"项目,这里将老旧车棚改造成共享书屋,配电房变身咖啡工坊,就连消防栓都穿上了手绘"新衣"。
爱上海同城419
"更新不是推倒重来,而是赋予新生。"在杨浦区"创智农园",设计师王磊向记者展示他们的"可食用景观"。这个由废弃空地改造的社区农场,既种蔬菜也办市集,近期还新增了雨水收集系统。"阿姨们种的鸡毛菜,"他指着智能灌溉设备,"孩子们用编程控制浇水量。"
上海水磨外卖工作室
服务设施更显人性化。记者在静安区"乐龄驿站"看到,这个集合了助餐点、医疗站、理发屋的复合空间,所有家具都采用适老化设计。更贴心的是他们的"记忆货架",摆放着老式收音机、搪瓷杯等怀旧物件。"父亲在这里找到了老同事,"居民李女士说,"比在家看电视开心多了。"
上海夜网论坛
文化空间正在重生。虹口区"多伦路故事商店"由报亭改造而成,90后主理人小吴收集了300多个邻里故事,定期举办"弄堂故事会"。周末的浦东"星空剧场",居民们正在排练根据小区历史改编的话剧。"爷爷讲的拆迁故事,"中学生小林展示着剧本,"我们排成了戏。"

从黄浦区的"零距离家园"到普陀区的"社区创客厅",这些蝶变中的小空间正编织着大都市的温情网络。当城市更新遇见人文关怀,"生活便利"正升华为"生活美好"。(完)